![](http://a.nync.com/.jpg!40)
![](http://static.nync.com/main/images/cungg/cq27-min.png)
2016-03-07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网

“铁牛”耕作省时省力。

汁多味甜的葡萄让人馋涎欲滴。

拿到工资乐开怀。

生态观光园鲜花盛开。

生态养鹅打开村民“致富门”。

长势良好的水城县龙场乡富硒万亩茶园。

钟山区大河镇成片的葡萄基地。
□本报记者 毛可 王珲 李熙妍
核心提示
“十二五”期间,我市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思路,围绕“产业更加优化、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的目标,按照“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要求,以“三变”改革为统领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积极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培育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促进农民增收综合考核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一产增加值增速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水城猕猴桃产业园区在全省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绩效考评中连续三年位居第一的好成绩。
这五年,我市“三农”工作有特色、有亮点、有突破,特别是农村“三变”改革,为农业发展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动力,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对于农村生产经营体制、脱贫攻坚、解放生产力、全域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大意义。在“十三五”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中,我市将以改革增动力、以改革挖潜力、以改革添活力、以改革强实力、以改革展魅力,用“五大发展理念”破解“三农”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全市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农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肉类总产量12.23万吨
全年粮食总产量80.86万吨
禽蛋产量0.7万吨
水产品产量1080吨
蔬菜产量 101.4万吨
近年来,我市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推出了农业经营体制、城乡统筹、投融资体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过改革实践,我市农业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通过五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的转变、低效农业向竞争性农业的转变、单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指标与“十一五”期末相比,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全市一产增加值从29.22亿元增长到114.51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9.5%,比2010年提高3.7个百分点。一产增加值全省占比提高到7%,比2010年提高2.3个百分点,总量摆脱全省挂末位置。年均增速31.4%,超预定目标15.93个百分点,2014至2015连续2年增速排名全省第一。
2015年,我市认真贯彻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深入实施粮增工程和高产创建项目,抓好良种良法推广和农艺农机配套,稳定粮油肉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提高供给水平。全年粮食总产量80.86万吨、肉类总产量12.23万吨,禽蛋产量0.7万吨,水产品产量1080吨,蔬菜产量 101.4万吨,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牛、猪、羊、禽存栏数和出栏数均创历史新高。
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全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粮经比调整为36∶64
“十二五”时期,我市始终坚持立足资源禀赋、挖掘山地潜力、突出生态理念,以猕猴桃、茶叶、刺梨、核桃为代表的“3155工程”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到320.75万亩。同时以农业园区为平台,以“3155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山地特色种植,积极扩大经济作物种植,主要经济作物较快增长,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初步显现。
2015年,全市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共115.37万亩,为计划任务的134.94%。连片种植万亩以上的“3155 工程”标准化基地达到15个,千亩以上的特色产业基地达到282个,形成了以水城县米箩万亩红心猕猴桃基地为代表的全省最大猕猴桃基地、以盘县平关万亩刺梨基地为代表的全省最大刺梨基地、以六枝特区大用万亩车厘子基地为代表的全省最大车厘子基地。全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粮经比调整为36∶64,非粮农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3.1%。
统一规划、规范种植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保障了群众在产业调整中的利益,促进群众增产增收。水城县“百里刺梨产业带”伟人山基地,从2015年11月到现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果布戛乡便完成刺梨种植20300亩,远超原先规划种植的15000亩。2015年,为打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场攻坚战,水城县将核桃、猕猴桃、茶叶、蔬菜、刺梨、中药材、红豆杉、特色经果等大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的重点产业来抓,充分利用喀斯特山区独特的农业资源禀赋,形成了在六六高速、水盘高速、杭瑞高速、水黄公路、玉马线等9条交通主干线发展60余万亩的产业规划,并提出了“三年农业产业、 一年组织完成”的总目标和“能退则退、应退尽退” 的总要求,打造20万亩农业产业带和建设30个示范点,做大做强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农产品。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初见成效
资产总额从6.02亿增长到29.4亿,增长4.88倍
销售收入从2.9亿增长到14.1亿,增长4.86倍
农民合作社从298家增加到1035家,增长4.3倍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乡村的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出去的不愿回乡干农业,留下的不安心搞农业”现象普遍存在,“谁来种地”问题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农民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种植成本不断攀升,粮食价格却在下滑,“怎么种地”问题不容回避。为此,我市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留住和造就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新生力量,改变了当前我市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状况,积极探索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提高农业效率的有效形式,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收益水平。
现在的六盘水,传统农业正在逐步地向新兴农业转变,经营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市委、市政府通过大力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和专业大户。如今,省级龙头企业从16家增加到44家,市级龙头企业由39家增加到126家,资产总额从6.02亿元增长到29.4亿元,增长4.88倍,销售收入从2.9亿元增长到14.1亿元,增长4.86倍;农民合作社从298家增加到1035家,增长4.3倍,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快速成长,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市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0家,实现营业收入6.56亿元,产值10.15亿元,利税总额2843万元。成功打造出宜枝魔芋、天刺力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产品加工品牌。以“农业部新型农民培育整市推进试点”为契机,围绕农村“三变”改革、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2014至2015年,共完成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7946人,逐步实现了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快速成长,农民组织化程度也不断提高。
每天清晨,水城县米箩镇村民王顺友都会准时来到润永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基地上班。像王顺友这样的农民“上班族”,在俄戛村就有几十个,他们每人每月都能从基地领取1000至4000元不等的工资。面对满山成片的猕猴桃基地,如果按照祖祖辈辈的种植方式,辛苦一年到头只够吃饭,日子过得不富裕,村民们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自从政府引进公司进村实施“三变”改革,流转土地种植猕猴桃后,村民们就近打工,如同城里人一样每天准时上下班,每月按时领工资。现在,村民们不仅挣到了钱,还学会了许多种植猕猴桃的技术,俄戛村能有今天的发展,润永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入驻是最大的功臣。
村容村貌发生可喜变化
这五年,我市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以来全市共完成六项行动计划总投资784488万元,为2014年至2017年总投资计划1088700万元的72.06%。其中2014年完成投资398276万元,投资占比全省排名第一;2015年完成投资386242万元,投资占比全省排名第二。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的基础得到夯实。
一条宽敞整洁的水泥路笔直地通向村中央,一户户修建一新的农舍映入眼帘,家家户户用上了清洁的自来水,昔日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如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15年,市县农业部门牵头调度、统筹推进水、电、路、讯、房、寨“六个小康”建设行动,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市全年完成投资38.62亿元,投资占比排名全省第二。重点建设落别可布、石桥妥乐、玉舍海坪、大河大桥4个“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示范点,打造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样板。实施9个省级、2个市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和5个美丽乡村“百村大战”省级综合示范村项目。成功申报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项目8个,资金总额540.62万元。
数字一点一点在增加,环境一点一点在改善,差距一点一点在缩小。截至目前,全市范围内农村电网覆盖率达100%,100%的乡镇通油路,95%的行政村通公路;行政村移动电话信号覆盖率达100%;五年间,全市共建设28443户户用沼气池,6处大中型沼气工程,46处小型沼气工程,建设216个农村沼气网点,实施清洁工程17个。
“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展望
围绕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决策部署,为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始终坚持走突出特色、集聚集约、绿色生态、增效增收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路子。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不断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始终立足我市资源禀赋、独特气候和生态优势,开发山地资源,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始终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的发展理念,做强主导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始终坚持以亩产论英雄,努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提升产品品质,实现产品市场价值。
按照市委六届九次全会的部署,六盘水将坚守发展、生态、安全底线,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3155工程”为抓手,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平台,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构建特色产业、质量安全、基础设施、科技支撑、市场开拓和政策保障六大体系。切实做到从传统农业向山地现代农业转变,从注重农产品数量向注重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从注重生产向注重产加销并重转变,提高农业对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的贡献率,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四个价值最大化。
到2016年底,全市一产增加值增速7%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2%左右;粮食产量稳定在75万吨左右;粮经比达到35∶65;肉类总产量达到13.38万吨;单位面积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0.4千瓦/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20%。
此外,到2020年,全市一产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速7%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56元,年均增速12%左右;“十三五”期间粮食年总产量稳定在75万吨左右;粮经比达到20∶80;肉类总产量达到15万吨;单位面积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0.4千瓦/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27%。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完善,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管理更加科学,农业结构更加合理,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特色优势农产品品质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初步形成以山地、生态、精品为特色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2016年底,全市一产增加值增速7%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2%左右。
2020年,全市一产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速7%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56元,年均增速12%左右。
(稿件来源:中国六盘水网—六盘水日报)